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

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

2015-11-17 11:11Source: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(IEEPA)中文

简介:尹成杰,国际生态经济协会高级咨商、国务院特约研究员、国家农业部原党委副书记、常务副部长。

推进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。今天的论坛,把企业转型与创新作为主题,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,很有意义。按照会议的安排,我就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讲几点思考。

一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

近些年来,我国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优化,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整体素质,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。转型升级是一个产业和一个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,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,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“新常态”,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面临新的要求和任务更为紧迫,势在必行。

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,实质是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,从高能耗、高污染转向低能耗、低污染,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,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,把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污染、低产出、低质量、低效益转变为低投入、低消耗、低污染、高产出、高质量和高效益。这恰恰是经济发展新常态,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政策的新要求新任务。

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步伐,认识新常态,适应新常态,把握新常态,引领新常态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,不论是从消费、投资、出口方面看,还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、生产要素相对优势、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看,都将出现一些重大的趋势性变化。从经济增长速度看,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;从经济发展方式看,从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;从经济结构看,从增量扩张转向调整存量、做优增量并举,从经济发展动力看,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。总体来看,整个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、分工更复杂、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。所有这些新的趋势性变化,加之我国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大的形势,迫切要求产业和企业加快转型升级。如果看不到这些变化,不主动调整和改变,不积极加快转型和升级,就仍将深陷落后和过剩的产能中,徘徊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上,贻误时机,丢掉市场,失去竞争力。(原来我国新疆地区,由于独特的光热和资源条件,番茄产业一度具有国际领先的竞争优势。但是现在看,也遇到了一些问题,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低、生产源头环境污染和国际市场冲击等问题,给相关产业和企业造成困境。而新疆周边的中亚各国,近几年后发优势凸显,利用生产条件优势等,占领了欧洲一些市场。如果我们新疆番茄加工企业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,不转型升级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。)

从现实情况看,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,充分认识产业和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。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,国际化、市场化、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快,产业竞争、企业竞争、产品竞争加剧,产业和企业不转型升级难以应对。二是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,经济运行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凸显,低水平扩展产能过剩,同质化竞争严重,产业和企业不转型升级难以发展。三是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已接近红线,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,产业和企业不转型难以生存。四是区域间、城乡间、产业间发展不平衡、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,特别是中西部产业没有转型,而是转移,没有升级,而是承接,主要是承接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耗能、高污染、低效益的产业,农业、农村工商业和服务业仍是薄弱环节,产业内部发展差距在加大,产业间效益、贡献和分配矛盾突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产业和企业不转型升级不行,不加快转型升级也不行。

当前,应该看到,加快新常态下的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,面临良好机遇,大有可为,必须坚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。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企业成长,都有许多有利条件。一是我国发展已处于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改变的只是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;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,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,目前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,经济增速仍然是全球较高水平;三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,经济韧性好、潜力足、回旋余地大,可以调整和转变的领域较为宽广,基础支撑条件较为坚实(比如说,近年来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物质支撑,而且这个大市场的潜力还远未开发出来);四是国际力量对比仍然朝着有利于维护朝着世界和平方向发展,我们仍然能够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;五是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,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,为我们以较低价格获取能源和资源提高了机会。只要我们抓住机遇,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条件,我们就能克服困难,取得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。

二、扩大需求是实现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

我国经济近一个时期以来的高速增长,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,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。产能过剩,就是一个突出问题。目前,无论是能源产业、加工制造、建材业,都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。改革开放35年,我们的工业化走过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史。全世界最重要的500种工业产品,中国有220多种在世界位居第一,2012年世界粗钢产量不到14亿吨,中国生产了7.2亿吨,铝合金、水泥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世界产量的50%以上。过剩的产能,付出的代价是资源和环境的高消耗,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。消化过剩产能已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任务。如何消化过剩产能,最根本的还是要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,从高耗能、高污染的运行中摆脱出来,从低价值、无市场的产品生产中摆脱出来,从原地扩张、重复建设中摆脱出来。产能过剩的实质是产业和企业科技落后、方式滞后、产品陈旧,因此产业和企业不转型升级,还会生成新的产能过剩。那么另一方面,要进一步扩大内需,为产业和企业消化包袱、轻装上阵创造转型升级的市场空间。扩大内需,要着力扩大我国农业和农村需求。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是产业和企业消化过剩产能、转型升级的有利空间和巨大推助器。我们常说,工业反哺农业,城市支持农村,我们还要说,农业消化过剩产能,农村提供转型空间。这就是说,我们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,在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中,正确认识和发挥农业和农村的需求潜能。

第一,我国农业和农村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。一是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具有需求潜力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,改善居住条件心理预期逐渐增强。目前,农村居民住房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个建房高峰期,住房由砖瓦结构向钢混结构转变,配套设施由简单向功能完善转变。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需求潜力。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时期,农业科技应用、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亟待加强和改善,现代农业比传统农业释放出更大更持久的消费需求。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需求潜力。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,农田水利建设和设施农业仍是薄弱环节,农田平整、水利工程、土壤改良和设施配套等需求潜力较大。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需求潜力。农村饮水、农电、道路、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不足,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步伐。五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需求潜力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欠账很多,既是差距又是需求潜力,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,实行治污治脏、改水改灶改厕、修复和清理河道等工程。六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需求潜力。这是当前做好农业生产环节与市场消费环节衔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多年来,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,造成农产品地头积压,价格下跌,损耗严重,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。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装备建设和批发零售市场建设,建设冷链、储藏和运输设施等。七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体系具有需求潜力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,农村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产业化龙头企业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生成和发展,集约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新型经营体系逐步建立,必将释放出新的消费需求。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需求潜力。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,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学校、医院、养老院、托儿所、幼儿园等社会需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。我们要认识农村的消费需求,挖掘农村消费需求,发挥农村的消费需求,使之成为我国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推动力量。

第二,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巨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独有的潜在经济优势,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。中国块头大,其中农业和农村块头大,农业农村需求块头大。我国农村幅员辽阔,农业领域广阔深厚,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,城乡统筹发展快速推进,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,我国农业人口众多,生活消费多元化、多样化趋势明显,农业新型经营主体(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股份经济组织等)不断成长壮大。所有这些,将构成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需求。这是我国经济应对国际化竞争挑战,克服面临的市场、资源环境压力,获得转型升级、重生发展的极为有利条件。

第三,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。现在的农村需求消费构成较传统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、多样化。在现代农业消费方面,传统的技术和装备应用正在向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转变;在农民生活消费方面,由低层次的生活保障向营养、健康等高层次转变;在居民住房消费方面,由分散零散居住向集中农村社区转变,由土墙砖瓦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;在村庄建设方面,由自发建设向美化绿化、整治污染转变。农村释放出转型升级的消费需求,恰恰是我国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和机遇。我们抓住农业和农村消费需求变化,就可以创造出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新机遇。

第四,农业和农村需求是我国市场需求的重要基础。我们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所以我们还要说农业农村需求是整个需求的基础。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急需寻找出路,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巨大需求得不到满足,关键我们要制定一系列释放农业农村需求潜力的政策措施,把过剩产能和消费需求对接起来。向农业农村需求要消化过剩产能的市场,向农业农村需求要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国农业和农村需求是个宝,发挥出来不得了。一是制定农村居民住房改造和建设的补贴政策。提高原有危房改造扶持资金水平。同时,对农村居民新建和改造住房实行扶持政策,政策导向要引导农民新建住房规划合理、一户一宅、节约资源、少占耕地、节能减排。二是制定镇村公路和田间道路建设扶持政策。目前,农村镇到村屯的公路建设和农村田间道路建设仍是薄弱环节,农村道路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仍未解决,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。应把农村道路“最后一公里”作为国家交通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,给予专项投入和扶持。三是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政策。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,增强农田水利灌溉技术装备投入和节水设施投入,支持“水肥一体化”试点,搞好土壤改良,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。四是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扶持政策。把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,支持设施蔬菜、设施园艺、物联网监测及应用等,增加现代农业示范区与设施基地建设投入。五是制定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扶持政策。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政策储备不足。从目前看,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,流通能力增长缓慢,严重制约产、加、销一体化水平。应制定扶持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,促进产销有效对接,实现农产品均衡上市。六是制定吸引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。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瓶颈。应制定农村产权改革的具体制度和措施,鼓励、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建设。七是制定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。扶持农业发展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,加大对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。八是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。扶持绿色农业发展,实行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补贴政策,制定耕地、淡水资源保护补偿政策。制定农村垃圾和污染处理政策,支持农村“四改”(改水、改灶、改厕、改圈)。扶持农作物秸秆收集存储、加工利用,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。这些政策从表面上看是用于扩大农村需求的,实质是消化过剩产能,实现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。

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优化产业和企业结构,要把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、消化过剩产能结合起来。

三、创新是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

当今全球型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风起云涌,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一些领域的全球性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,我们有些产业和企业今天是胜利者,可能由于技术和组织创新的出现,明天就可能是被淘汰者。传统技术的退出,传统商业模式的萎缩,无一不证明这一点。机遇和挑战,只属于主动创新、勇于创新的产业和企业。没有创新精神,既抓不住机遇,也难以应对挑战。

创新是发展的动力。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要依靠创新驱动,要大力增强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。要从体制机制、技术管理和组织模式等方面大力推进深度创新、联动创新、整体创新、系统创新。

一是破除传统观念,推进产业和企业理念创新。用理念创新引领企业技术、经营模式和产品开发的创新。我见过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生物质综合利用企业,就是山东聊城的泉林公司。他们用农作物秸秆做原料,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创新,生产生物质能源材料、造纸及其他制品。有很多这类企业办到两三年的时候就垮掉了,多半是成本高和污染严重的原因,而这个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,降低了成本,防控了污染,企业不断发展。农业生物质原料加工很有前景,既可以发展生物质能源,又可以生产其他制品。是创新开拓了一个新的利用领域,打造了一个新的产业。我国现在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5.5亿多吨,农作物秸秆产量8.2亿吨以上,谷草比1:1.5。在传统农业条件下,我们重视的是种植农作物收获的粮食和果实,而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废弃和丢掉。在现代农业条件下,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,实现“变废为宝”,关键要树立农作物秸秆创新利用的理念。即树立农作物二元结构成果的理念,农作物生长收获不仅籽粒和果实是成果,而农作物秸秆同样是重要的农作物成果;树立农作物秸秆是重要农产品的理念。在传统农业条件下,我们往往把农作物秸秆看作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,因而只能利用一小部分,大部分被废弃掉。在现代农业条件下,有了先进的加工技术,我们要为秸秆提位正名: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产品,而不是废弃物;树立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理念。农作物是重要的太阳能转换器,农作物把一部分太阳能转换成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能量,把一部分太阳能转换成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秸秆能量;树立农作物秸秆具有综合加工利用价值的理念。对农业生物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,可以把一把草变成一桶金;树立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多重价值和效能理念。从小产品、多门路、多价值、多效能的理念和价值出发,广泛开展秸秆深度加工,拓展综合利用空间,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;树立农作物秸秆深度利用就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理念。自古就有“斤草斤粮”一说,即收获一斤稻谷相应就有一斤稻草。秸秆的总能量基本和玉米、淀粉的总能量相当,其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%。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.25吨粮食的营养相当。我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亿多吨,若全部用来燃烧,可折合约4亿吨标煤的热值;全部用作饲料,相当于2亿吨粮食。据专家测算,农业投入一块钱,0.5元生长的是籽粒,0.5元生长的是秸秆;农作物种植业投入的耕地、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,一半生长的是籽粒成果,一半生长的是秸秆成果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把秸秆捡回来,防止腐烂和焚烧,就是捡回另一半农业。

二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体制和机制。要把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结合起来,克服目前科技创新中分散封闭、交叉重复等现象,加快建立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。要大力支持科研院所、产业和企业开展创新。要支持创新成果转化、扩大创新效应,建立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。

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。科技创新是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。当前,世界经济和产业正处于信息化、电子化发展的新时期,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,日益成为各国积极抢占新领域新市场的制高点。最近我注意到一个新闻,我们国家的中兴通讯公司研发了一种无线充电技术,在国际引起较大反响。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不同,无线供电系统是通过非接触的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电力传输。车主只需要将车子驶入自己的充电位,打开手机发出指令,汽车就能自动充电。这样做有三个好处:充电功率大、效率高、设备体积小。这对于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,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一个重大创新。

四是大力推进组织模式和业态创新。组织模式和业态创新是长期得不到关注的领域,现在来看具有很大潜力。近些年来,我国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,各种股份公司、有限责任公司、合伙企业等加快发展,一些联盟和集团也相继出现,做大做强,这对产业集聚、企业集聚有重要作用。一些新型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。最近我看到一个资料,一个光伏产业通过组织模式和新型业态破除土地、资本和市场制约的典型案例,很受启发。一个光伏企业,把太阳能设施和设施农业结合起来,把太阳能光伏板设施与蔬菜设施、养殖设施、水产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,既解决光伏产业建设用地问题,又为农业提供了再生能源,做到了光伏与农业结合,企业与农民结合,实现光伏产业和农业互利共赢。这种组织模式和新型业态的创新,对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。

四、建立健全支持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

推进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,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,调动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,激发全社会融入创新、推进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一是制定真正让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。能否让市场配置资源,事关创新的成败和效率。比如我们已有养殖业的补贴政策,对不同的养殖企业效果不一样。在南方有些养牛养猪企业,利用环境优势、光热优势和饲料优势,发展养殖业,即或没有政府的补贴,依靠企业自主经营应对市场变化,发展的也很好。而我们北方有一些养殖企业,国家给予养殖补贴政策,但始终没有跳出波动的怪圈。比如养猪企业,三年一大波动的规律始终没有打破。要制定企业成为转型升级主体的政策。真正让企业有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。

二是制定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财政、税收政策。近些年来,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,实现了粮食生产“十一连增”、农民收入“十一连快”,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是必须看到,目前不论是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在资源环境方面,我国农业发展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。要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,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、拼消耗的粗放经营,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、注重提高竞争力、注重农业技术创新、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。这就需要在继续巩固和强化原有强惠力度的基础上,继续推出新的政策,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,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倾斜,向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倾斜,引导农业生产,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转型升级。

三是要把产业保护和刺激政策与监管机制结合起来。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没有刺激政策不行,但是没有引导监管措施也不行。转型升级不仅要尊重和发挥产业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,还要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。既要加强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,也要规范产业和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行为。